- 刘杨;聂闫军;周盛奇;刘月芳;曹利岗;
【目的】探索及分析地上及地下粮仓在储粮方面的能耗差异,揭示地下粮仓储粮在节能减碳等方面的优势,为低能耗储粮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粮食储藏行业的绿色发展。【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获得各地区粮仓运行能耗信息,利用传热学理论分析方法得出粮仓每吨粮食每年用电量,并与调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计算方法,地下粮仓相较于地上粮仓在静态控温储粮方面能够显著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具体表现为每吨粮食每年可以节省约4~14 kW·h的用电量,尤其在低纬度地区,地下粮仓的节能效果更为突出。【结论】针对地下粮仓储粮的节能研究不仅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节约储粮能耗和成本、提高粮食储存质量。此研究还可以为节能储粮技术的发展及全国地下粮仓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2期 v.52;No.907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闯;侯欣欣;李勉;魏义长;
【目的】探究暴雨条件下小理河流域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适用性,揭示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强度分布,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陕西子洲2017年7月26日暴雨事件为例,结合小理河流域内降雨产沙监测资料和闷葫芦坝泥沙淤积观测数据,对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在该区域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在“7.26”暴雨中,小理河流域侵蚀产沙量总量和闷葫芦坝泥沙淤积量分别为725万t、1.65万t、1.11万t、0.89万t。USLE模型估算小理河流域和闷葫芦坝坝控小流域侵蚀产沙量为639万t、1.42万t、1.28万t、0.90万t。相对误差分别为11.9%、13.9%、15.3%、1.12%,模拟精度较高。【结论】在暴雨强度下,USLE模型适用于估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侵蚀产沙量。
2025年12期 v.52;No.907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梁甲凤;阿也提古丽·斯迪克;
【目的】探索乌鲁木齐市各类用地的变化规律,并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供保障。【方法】采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选取9个驱动因子,以水域为限制性因素,运用GeoSOS-FLUS模型并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分析。【结果】乌鲁木齐市前后1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为剧烈,其中建设用地增长最快。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别为主要转出型和转入型地类,草地与未利用地转换剧烈。截至2030年水域与林地无明显变化,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扩张强度降低,草地与耕地缩减速率持续放缓。【结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未来10年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20年前造成的土地利用极度不平衡的现状。研究结果能够为未来城市规划中各类土地要素的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2期 v.52;No.907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昱;
【目的】通过分析极端暴雨天气下郑州市中心城区内涝原因,为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内涝提供参考,助力郑州市可持续发展,同时为类似城市提供经验借鉴。【方法】选取郑州市2019年以来发生的暴雨事件,分析郑州市夏季暴雨多发及发生内涝的原因,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群众防灾减灾教育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结果】郑州市暴雨频发除了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存在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不到位、排涝河道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结论】郑州市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快推进极端天气预警响应、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市绿化建设、全民科普教育、平急转换应急演练等。
2025年12期 v.52;No.907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马吉奇;蒋蕾;徐世钊;郭敏;
【目的】进一步厘清鄠邑区地质灾害隐患底数和灾害发育趋势,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方法】通过1∶5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开展野外调查和钻探工作,查明区域内地质灾害类型和形成机理,总结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结果】根据斜坡单元划分地质灾害风险区,建立地质灾害调查空间数据库,得出鄠邑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共划分出34个分区,其中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11个、高风险区17个、中风险区3个、低风险区3个。【结论】应加强地质灾害风险区管理,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极高、高风险区因素,严格进行用途管制。
2025年12期 v.52;No.907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世保;
【目的】对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为解决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有限的矛盾提供参考。【方法】以六安市为研究区,通过选取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影响因子,采用ANP方法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GIS的支持下计算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程度。【结果】结果表明:适宜建设区多分布在六安市城区及下辖的县的建设用地,主要为经济基础好,已开发程度高的建设用地;较适宜建设区比较靠近中部平原丘陵及盆地地带或者地形较为破碎的区域,地形多样,无明显特征,坡度多在8°~20°;禁止建设区主要分布在地形海拔高度较高或者坡度较大的地区,多在南北部山区地带。【结论】六安市今后应注重从城市规划、生态空间规划、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红线相统一等方面对建设用地进行优化。
2025年12期 v.52;No.907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