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单连杆柔性臂分层滑模控制算法设计

    史玉松;韩光信;刘瑶瑶;

    【目的】为了提高柔性机械臂轨迹跟踪精度,增强抗干扰能力,设计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单连杆柔性臂分层滑模控制算法。【方法】首先,根据拉格朗日方程结合假设模态法,建立单连杆柔性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其次,设计滑模干扰观测器,来估计系统的未知干扰;最后,采用分层滑模控制器,对系统进行轨迹跟踪。【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在进行20 s正弦波y_d=30 sin(πt/5)轨迹跟踪时,该控制算法的抗干扰能力更强,轨迹跟踪误差降低了0.786 4。【结论】该设计以非线性、强耦合、欠驱动的单连杆柔性机械臂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层滑模控制算法实现了对系统的轨迹跟踪,引入滑模干扰观测器后,系统轨迹跟踪精度更高、鲁棒性更强。

    2025年12期 v.52;No.907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小水电调控风电功率波动的虚拟电厂构建方案研究

    刘炜程;张欢;杨晓林;

    【目的】针对风电功率波动的问题,利用小水电的可调控性,集成风电场、水电厂、负荷来构建虚拟电厂。【方法】以水电发电成本、弃能成本及网损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研究小水电虚拟电厂构建方案。考虑到小水电群实际流域特性,加入梯级水电厂模型,在满足潮流安全和梯级水电厂约束的条件下,引入“功率变化率系数”这一约束条件,使功率变化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选择某地区电网进行实例分析,并利用Matlab进行求解。【结果】结果对比可得,各水电机组的出力都进行了最优分配,系统网损从2.51 MW降至0.022 MW,小水电发电成本从0.032 9万元降至0.022 3万元。【结论】成功验证了小水电调控风电功率波动的虚拟电厂构建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利用小水电的可调控性来改善风电出力的波动而构建的虚拟电厂,可以降低水电发电、弃能成本和网损,改善电网的运行,提高整体的经济性。同时,该虚拟电厂构建方案和模型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适用性。

    2025年12期 v.52;No.907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寒冷气候条件下L波段雷达故障解决办法

    杨晓禹;王嘉仪;刘玉娇;刘嘉蕊;伍晓微;刘春芳;

    【目的】分析L波段雷达在寒冷条件下出现的故障,结合其探测原理以及不同元件和传输线的工作机制,识别出故障原因,帮助业务人员利用历史故障记录对常见问题进行快速处理,提高探测质量,同时为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齐齐哈尔市探空站采用L波段雷达以来出现的各类故障情况,分析故障部位,区分室内外因素,总结长期运行中,特别是在寒冷季节频繁出现故障的原因及维修策略。【结果】在寒冷气候条件下,雷达系统故障风险增加。低温会导致内部电子元件性能下降,传输线绝缘材料也会因低温而脆化,引发断裂或接触不良等问题。【结论】针对L波段雷达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出现的开关管套锈蚀松动、传输线绝缘材料脆化等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加强日常检查维护、及时检修传输线和外露器件、重视雷达天线罩的保养等。

    2025年12期 v.52;No.907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

  • 基于多模态深度学习的新能源设备运维决策研究

    赵菁磊;李耀曦;武雪洁;刘明月;尹浩霖;

    【目的】新能源设备长期处于复杂环境中运行,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容易发生继发性毁坏,导致新能源设备运维决策质量下降。为此,提出了基于多模态深度学习的新能源设备运维决策方法。【方法】通过多模态融合技术,将文本、图像、语言等不同模态的运维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致的参考框架与尺度范围。搭建基于多模态深度学习的新能源设备运维决策模型,将融合后的运维数据输入该模型中,通过实时分析新能源设备的运行状态,从而预测设备潜在的故障风险,并生成新能源设备运维派遣决策,以决定是否需要派遣运维人员进行维修与维护。【结果】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预测出新能源设备故障,且生成的新能源设备运维决策效果较佳。【结论】该方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为设备运维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2025年12期 v.52;No.907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雷达人物身份识别研究

    贺韶枫;

    【目的】卷积神经网络对实现人物身份识别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高效的特征提取和对复杂场景的适应性等方面。因此,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雷达人物身份识别方法。【方法】首先,对10位实测者的行走步态回波信号进行预处理;其次,通过短时傅里叶变换得到人体步态微多普勒时频谱图;最后,分别采用9种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其特征,并将提取到的特征通过Softmax分类器进行分类,完成对人物身份的识别。【结果】测试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准确率、网络参数、测试时间等因素,SqueezeNet网络相比于其他8个网络,在网络性能方面较有优势。此外,采用微多普勒信号分离的研究方法,使准确率提升2%。【结论】采用微多普勒信号分离方法和选取SqueezeNet网络,均可提高人物身份识别的准确率,为以后识别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2025年12期 v.52;No.907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Wi-Fi MESH网络的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设计

    仇小宇;葛明涛;胡海峰;祝孔武;郑月圆;

    【目的】为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性、增强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及优化用户交互体验,提出一种基于Wi-Fi MESH网络的智能语音交互系统。【方法】该系统采用Wi-Fi MESH网络技术实现设备间的稳定连接,并集成了离线语音识别技术,以提高交互的自然度和响应速度。同时,数码管亮度通过光照传感器来实现自适应调节,增强产品的易用性。【结果】经实验测试,该系统在设备间的互联互通以及提高智能家居控制响应速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系统的无线供电技术和极简设计也符合现代家居的审美需求。【结论】尽管该系统面临设备覆盖范围和语音识别准确性方面的挑战,但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成功实现了智能家居设备的高效语音控制以及无须接入服务器的安全离线控制,为未来家庭智能助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5年12期 v.52;No.907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认知域对抗仿真建模与应用研究

    李铭;

    【目的】为了提高认知域对抗的能力,需要融合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设计并构建认知域对抗仿真模型。【方法】基于NLP相关技术,提出认知域对抗的仿真建模模型,针对现代认知域对抗特点,充分利用相关技术,构建认知域对抗策略库,并根据外部输入模拟策略运行结果,给出策略选择、组合评价指标。【结果】通过模拟演练发现,相较于传统的人工认知域对抗策略,该模型能在1 s内完成策略组合,并提高了70%的策略组合效果。【结论】现代认知域对抗离不开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的支持,未来,要进一步开发专门面向认知域对抗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2025年12期 v.52;No.907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椭圆曲线加密的数据安全共享方案设计——以科技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例

    李亚东;杨静;张俊松;

    【目的】在科技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开发的过程中,科技人才相关信息在平台中的共享与数据安全至关重要。同时,考虑到诸如带有隐私信息的数据匿名化、数据的新鲜性与实时性等问题,设计并实现一种数据所有者可控的科技人才数据安全共享方案。【方法】以科技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例,利用椭圆曲线加密、安全Hash函数等密码学技术,设计并实现科技人才数据的所有权转让,使得目标用户获得相应的数据使用权限。【结果】对所提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保证数据在身份验证及后续分享阶段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结论】该方案符合科技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关于数据安全方面的要求,既保护了用户的身份隐私,又保护了数据的机密性与完整性。

    2025年12期 v.52;No.907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机械与动力工程

  • 一种基于ANSYS的震后搜救车结构优化设计

    吴贻胜;孙钊;徐兵;吴锋;夏俊然;

    【目的】针对我国地震发生频繁、震后人力匮乏的问题,为缓解震后搜救压力,排除潜在危险,设计了一种基于ANSYS的震后搜救车。【方法】该搜救车主要由六轮摇臂悬架结构、机械防抖装置、救援物品储存箱、警报装置组成。搜救车在野外环境中承载负荷较大,为保证搜救车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用ANSYS软件分析搜救车的结构性能,并进行轻量化设计。【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搜救车车身结构设计合理,满足强度要求。【结论】所设计的搜救车在跨越路障、节约人力和保障安全等方面具有创新意义和应用潜力,为以后震后搜救车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2025年12期 v.52;No.907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YOLO v8和CBAM的飞行器旋转机械部件故障诊断

    王晓光;院老虎;马乐;

    【目的】为解决现有方法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存在小目标故障特征检测不精确、提取信息丢失和诊断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YOLO v8和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的故障诊断模型。【方法】首先,以基于Morlet小波的连续小波变换(CWT)为最优小波基(WBF),将原始振动信号变换为具有增强故障特征的时频图像,形成实验训练样本。其次,将卷积块注意模块(CBAM)融合到YOLO v8网络Backbone中,以抑制不必要的特征,增强故障特征提取能力,形成YOLO v8-CBAM故障诊断模型,并将试验训练样本输入该模型进行训练,提取故障特征得到最优模型。最后,在不同的轴承数据集上完成故障的分类。【结果】该模型在CWRU数据集和Paderborn University数据集的故障分类诊断精度分别达到100%和98.11%,验证了其有效性。【结论】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与现有先进方法相比优势明显,为飞行器旋转机械部件故障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

    2025年12期 v.52;No.907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交通与土木工程

  • 组合位移模式下刚性挡土墙非极限土压力试验研究

    冯晓慧;夏琼;罗以欢;

    【目的】研究挡土墙不同位移模式对墙体非极限主动土压力分布规律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模型箱,在平动(T模式)、绕墙底转动与平动结合(RBT模式)和绕墙顶转动与平动结合(RTT模式)等3种挡土墙位移模式下进行非极限主动土压力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挡土墙非极限主动土压力与墙体的位移模式及墙体位移大小均有显著关系,且非极限主动土压力随位移变化明显的区域也不同;T模式下,位移0~0.65s_c,挡土墙高0~0.5H范围内土压力变化最明显;RBT模式下,位移0~0.55s_c,挡土墙高0.2~0.8H范围内土压力变化最明显;RTT模式下,位移0~0.71s_c,挡土墙高0.45~1H范围内土压力变化最明显;RBT模式界限位移最大,为0.56%H,RTT模式次之,为0.44%H,T模式最小,为0.31%H。【结论】将3种位移模式下挡土墙土压力的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确定类似工程采用理论公式计算时主要误差可能出现的区域。

    2025年12期 v.52;No.907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文献计量的顶管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赵梦园;杨耀红;陈建国;李群胜;李博;

    【目的】顶管是现代管道工程建设的重要技术。通过分析顶管技术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我国顶管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系统梳理1994—2023年顶管技术相关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顶管技术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结果】结果表明,顶管技术的研究总体上呈曲折上升的趋势,且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目前顶管领域研究热点包括矩形顶管、数值模拟、不良岩土和复杂地质处理等。【结论】今后高精度勘探、风险控制和长距离、大断面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顶管技术将成为新的关注方向。

    2025年12期 v.52;No.907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实时数据投影的动态模态重构方法及其在公路隧道内声场预测中的应用

    董珍林;

    【目的】为了有效解决现有模态重构方法随着预测步数的增加,无法适用于非平稳的物理场的预测的问题,需要对动态模态重构方法非平稳物理场预测适应性改进进行研究。【方法】基于Koopman理论的模态分解和数据映射的物理场重构,提出了一种实时数据投影的动态模态重构方法。利用隧道内强吸声壁面和强反射壁面等两个案例,对该方法开展有效性验证。【结果】相较于传统方法采用初始物理场进行重构,基于实时数据投影的动态模态重构方法通过不断采用最新实时数据进行数据映射,能够有效消除声场非平稳带来的误差累计,大幅提高预测精度。提出的分析方法可以作为非平稳物理场的有效预测工具。【结论】现有模态重构方法出现的误差累计效应是非平稳物理场数据中新信息不断引入导致的,通过实时数据投影可以解决误差累计现象。

    2025年12期 v.52;No.907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化工与材料工程

  • 基于气凝胶、石墨烯和毛细水冷管的人体热管理系统性能研究

    贾紫娟;苏攀科;孟煜博;周文康;李俊俊;文博;

    【目的】为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并改善高温环境下的人体热舒适性,提出一种能够直接调节人体周围环境温度的热管理策略。【方法】首先,设计一种基于气凝胶薄膜、毛细水冷管和石墨烯薄膜的人体热管理系统。其次,通过相关试验测试气凝胶和石墨烯薄膜厚度、毛细水冷管的水流量及水温对该系统受热面和冷表面之间平均温差的影响。【结果】水流量从20 mL/min增至40 mL/min时,冷热表面温差从5.5℃增加到8.1℃,系统散热效率增加;毛细管的水温从12℃升高到18℃时,温差从5.5℃减小到4.3℃,系统散热效率降低;气凝胶膜厚度从1.0 mm增加到3.0 mm时,温差从约3.5℃上升到8.2℃,其隔热性能提高;石墨烯薄膜厚度从0.10 mm增加到0.20 mm时,温差从11.6℃减小到8.2℃,其传热效果提高。【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人体热管理系统的性能特征,可为设计和开发轻便舒适的新型液冷服提供参考。

    2025年12期 v.52;No.907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多桥分子体系中桥能量对电子转移速率的影响

    初秀梅;朱文娟;

    【目的】模拟计算开放耗散环境中多桥分子体系的电子转移速率,以深入分析桥能量对该体系电子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准绝热传播子路径积分法计算体系电子转移的弛豫和失相速率。【结果】当环境因素保持不变时,体系的弛豫速率随着桥能量的降低而增加,而失相速率则随着桥能量的增加而减小。这一弛豫速率和失相速率的变化趋势与通过有效两态体系计算得到的结果相一致。【结论】桥能量的小幅下降并不会对多桥体系的超交换转移机制产生影响。

    2025年12期 v.52;No.907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处理技术研究

    苏增琛;刘永德;宋雪;张泽英;

    【目的】逐年增长且难以处理的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是目前固体废物无害化面临的一项难题,亟须寻求合适的处理方法。【方法】基于浓缩液水质特征复杂,可生化性差,具有高盐分和有机负荷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传统方法和目前广为研究的混凝工艺、高级氧化及膜处理的优缺点,并分析每种方法的资源化潜质。【结果】传统方法简便但污染严重,混凝成本低,但单一处理时效果不理想,高级氧化和膜工艺处理效果较好,但成本较高。【结论】现有处理方法各有利弊,组合工艺可以做到取长补短,效果更好。

    2025年12期 v.52;No.907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

  • 地上及地下粮仓储粮能耗对比分析

    刘杨;聂闫军;周盛奇;刘月芳;曹利岗;

    【目的】探索及分析地上及地下粮仓在储粮方面的能耗差异,揭示地下粮仓储粮在节能减碳等方面的优势,为低能耗储粮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粮食储藏行业的绿色发展。【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获得各地区粮仓运行能耗信息,利用传热学理论分析方法得出粮仓每吨粮食每年用电量,并与调研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计算方法,地下粮仓相较于地上粮仓在静态控温储粮方面能够显著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具体表现为每吨粮食每年可以节省约4~14 kW·h的用电量,尤其在低纬度地区,地下粮仓的节能效果更为突出。【结论】针对地下粮仓储粮的节能研究不仅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节约储粮能耗和成本、提高粮食储存质量。此研究还可以为节能储粮技术的发展及全国地下粮仓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2期 v.52;No.907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次暴雨下土壤侵蚀模型在小理河流域的适用性分析

    张闯;侯欣欣;李勉;魏义长;

    【目的】探究暴雨条件下小理河流域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适用性,揭示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强度分布,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陕西子洲2017年7月26日暴雨事件为例,结合小理河流域内降雨产沙监测资料和闷葫芦坝泥沙淤积观测数据,对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在该区域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在“7.26”暴雨中,小理河流域侵蚀产沙量总量和闷葫芦坝泥沙淤积量分别为725万t、1.65万t、1.11万t、0.89万t。USLE模型估算小理河流域和闷葫芦坝坝控小流域侵蚀产沙量为639万t、1.42万t、1.28万t、0.90万t。相对误差分别为11.9%、13.9%、15.3%、1.12%,模拟精度较高。【结论】在暴雨强度下,USLE模型适用于估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侵蚀产沙量。

    2025年12期 v.52;No.907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FLUS模型的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模拟研究

    梁甲凤;阿也提古丽·斯迪克;

    【目的】探索乌鲁木齐市各类用地的变化规律,并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提供保障。【方法】采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选取9个驱动因子,以水域为限制性因素,运用GeoSOS-FLUS模型并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分析。【结果】乌鲁木齐市前后1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为剧烈,其中建设用地增长最快。草地和未利用地分别为主要转出型和转入型地类,草地与未利用地转换剧烈。截至2030年水域与林地无明显变化,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扩张强度降低,草地与耕地缩减速率持续放缓。【结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未来10年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20年前造成的土地利用极度不平衡的现状。研究结果能够为未来城市规划中各类土地要素的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2期 v.52;No.907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极端暴雨天气下郑州市中心城区内涝归因分析及改善措施

    赵昱;

    【目的】通过分析极端暴雨天气下郑州市中心城区内涝原因,为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内涝提供参考,助力郑州市可持续发展,同时为类似城市提供经验借鉴。【方法】选取郑州市2019年以来发生的暴雨事件,分析郑州市夏季暴雨多发及发生内涝的原因,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群众防灾减灾教育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结果】郑州市暴雨频发除了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存在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不到位、排涝河道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结论】郑州市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加快推进极端天气预警响应、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城市绿化建设、全民科普教育、平急转换应急演练等。

    2025年12期 v.52;No.907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陕西省鄠邑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

    马吉奇;蒋蕾;徐世钊;郭敏;

    【目的】进一步厘清鄠邑区地质灾害隐患底数和灾害发育趋势,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方法】通过1∶5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开展野外调查和钻探工作,查明区域内地质灾害类型和形成机理,总结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结果】根据斜坡单元划分地质灾害风险区,建立地质灾害调查空间数据库,得出鄠邑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共划分出34个分区,其中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11个、高风险区17个、中风险区3个、低风险区3个。【结论】应加强地质灾害风险区管理,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充分考虑地质灾害极高、高风险区因素,严格进行用途管制。

    2025年12期 v.52;No.907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李世保;

    【目的】对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为解决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有限的矛盾提供参考。【方法】以六安市为研究区,通过选取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影响因子,采用ANP方法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GIS的支持下计算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程度。【结果】结果表明:适宜建设区多分布在六安市城区及下辖的县的建设用地,主要为经济基础好,已开发程度高的建设用地;较适宜建设区比较靠近中部平原丘陵及盆地地带或者地形较为破碎的区域,地形多样,无明显特征,坡度多在8°~20°;禁止建设区主要分布在地形海拔高度较高或者坡度较大的地区,多在南北部山区地带。【结论】六安市今后应注重从城市规划、生态空间规划、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红线相统一等方面对建设用地进行优化。

    2025年12期 v.52;No.907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知识产权与专利导航

  • 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责任认定路径探析

    杨蒙;

    【目的】针对现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侵权问题,尤其是对民事权利的潜在威胁,构建一个合理的侵权责任认定框架,探索适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的侵权责任机制,重点分析因果关系判断和过错归责标准,以期为相关立法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技术发展与权益保护的平衡。【方法】结合现有案例,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的典型结构,并根据产品责任和一般过错责任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归责原则,通过法教义学分析后得出人工智能侵权更符合过错责任的内涵的结论。【结果】(1)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内核体现为动态交互服务,依赖持续数据更新与算法迭代,缺乏传统产品的同质化与风险分散特征。(2)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属虚拟风险,与《产品质量法》中“物理缺陷”要件不兼容。(3)立法实践明确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界定为“服务”,否定产品责任路径。【结论】应以过错责任为核心构建归责机制:用户无过错时,适用过错推定原则,由提供者承担技术合规性举证责任;用户有过错时,提供者需履行严格风险防控义务,并与用户承担连带责任。针对“算法黑箱”难题,采用“高度盖然性”因果关系标准降低原告证明负担,同时允许提供者通过技术反证免责。

    2025年12期 v.52;No.907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专利预审对专利质量影响研究——以上海市预审发明专利为例

    张诗瀚;童璐;

    【目的】为了优化预审工作,研究专利预审对专利质量的影响。【方法】以上海市预审发明专利为例,从预审发明专利授权量、IPC分类小类、有XY对比文件率、无XY对比文件首项独立权利要求形式问题率、权利要求项数及首项独立权利要求字数等方面,分析了预审专利的数量与质量。【结果】与非预审授权发明专利相比,预审发明专利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显著提高,形式问题明显减少但比例仍较高。同时,也存在预审发明专利首项权利要求字数多,实质审查中进一步限缩,导致较窄保护范围的问题。【结论】结合预审工作实际,给出以下建议:加强源头质量,提供精准服务;完善培训体系,提升业务能力;完善质检管理,升级业务系统;强化交流联动,促进标准一致。

    2025年12期 v.52;No.907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专利视域下河南省小麦育种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王梦宇;

    【目的】通过对小麦育种领域专利进行量化分析,为河南省小麦育种技术研发方向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支撑。【方法】基于IncoPat专利数据库,采用专利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2000—2022年河南省小麦育种领域的专利发展趋势、技术领域分布、申请主体结构及地域差异等情况,并为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小麦育种领域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自2015年以来,河南省小麦育种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专利申请人以单一主体居多,缺乏多主体合作。同时,郑州市在专利申请量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市,显示出河南省小麦育种领域创新能力的地域分布不均衡问题。【结论】建议加大对科研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强化多主体合作,优化区域的创新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合作和资源信息共享,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推动河南省小麦育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12期 v.52;No.907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技管理

  • 中美概念验证中心对比研究

    苏亮;卢霄飞;左静楠;

    【目的】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堵点,对比中美两国在建设运营概念验证中心过程中的异同,促进这种新模式在我国成果转化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方法】首先结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和难点,分析了技术转移办公室、大学科技园和天使投资等有成果转化属性的机构在服务成果转化时的促进机制和局限性,进而研究了概念验证中心对比其他成果转化机构的优势。深入分析我国和美国在建设运营概念验证中心方面的特点和成果,并分别围绕资金来源、发起方式、权力归属、运营机制、运营年限等各个维度,对于两国的概念验证中心展开对比。【结论】经费来源渠道广、资金支配灵活、运营经验丰富是美国概念验证中心的特点,也是我国这几年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方向。【结果】深入分析了美国在建设运营概念验证中心方面的特点和成果,整合我国近年来在概念验证中心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些异同,提出了多维项目筛选标准、兼具公益属性和市场化、外部兼职导师等建议,为概念验证中心的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12期 v.52;No.907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国际实践与启示

    赵飞;李军玉;黄福生;蒋洪杰;陈子玉;赵睿;赵凯凯;张胜男;张伟强;

    【目的】探索比较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实践经验,提高河南科技企业吸引投资或获取融资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河南省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阐释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的国际实践,为河南省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建设提供实践启示。【结果】国外主要有市场化融资、政策性融资、追赶发展融资等3种方式,这些方式因市场与政府主导力量的不同、政府担保程度的区别,以及区域特色而实际服务政策不同。【结论】为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推动科技企业破解融资难困境,迈向高质量发展,应建立和完善科技企业信用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业融资容错机制支持体系和知识产权驱动型创新生态体系,使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持续得到优化。

    2025年12期 v.52;No.907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淑瑶;史青燕;

    【目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服务初创企业的重要载体,对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与运营效率,系统分析当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通过梳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现状,结合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其在孵化服务、资金支持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结果】目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化服务水平、融资支持力度以及运营机制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制约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结论】应鼓励孵化器构建多样化增值服务体系和多元化投融资支持体系,并积极探索创新运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从而全面提升其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5年12期 v.52;No.907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融会计管理中会计信息化技术运用分析

    谢翔宇;

    【目的】探讨会计信息化技术在金融会计管理中的应用路径与实施效果,揭示其技术赋能的内在逻辑与实践价值。【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与案例梳理,整合2020—2025年国内外相关成果及金融机构实践,从数据处理、风险管理、流程优化与合规审计等4个维度展开技术效用论证。【结果】会计信息化技术显著提升了金融会计管理效率,自动化流程使月结周期缩短80%,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不可篡改,多维数据集市扩展决策信息覆盖度70%。实践表明,大数据风险预警模型提升流动性危机响应时效60%,智能合规引擎拦截98.3%的准则偏离操作。【结论】会计信息化技术通过规则约束与创新协同重构金融会计管理范式,但需平衡算法透明度与系统迭代成本。未来应强化技术伦理治理与跨系统数据标准化建设,推动金融会计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

    2025年12期 v.52;No.907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正>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四高四争先”,以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目标,统筹“一核三区”协调发展,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机制创新,加大国内外创新资源集聚力度,加强“校院谷”融合发展,构建以种质资源库为基础、高能级创新平台为主体、高水平人才为根本,区域协同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种业体系。

    2025年12期 v.52;No.90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技资讯

    <正>世界首台非硅二维材料计算机问世科技日报2025年6月11日报道,硅在支撑智能手机、电脑、电动汽车等产品的半导体技术中一直占据着王者地位,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发现,“硅王”的统治地位可能正在受到挑战。该团队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他们首次利用二维材料制造出一台能够执行简单操作的计算机。这项研究标志着向造出更薄、更快、更节能的电子产品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5年12期 v.52;No.90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科技》征稿启事

    <正>一、杂志介绍《河南科技》杂志创刊于1974年,是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主管、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主办、河南《创新科技》杂志社出版的公开出版物,面向自然科学领域学科前沿,以自然科学领域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发布最新技术创新成果与创新实践报告。读者对象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政府机构等单位中的科研人员。期刊收录于知网、万方、维普、日本JST等主流数据库,多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河南省自然科学一级期刊”。

    2025年12期 v.52;No.907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